遼代金冠研究
【摘要】:契丹民族是公元十至十二世紀活躍于松漠之間的一支少數民族部落,在中國古代民族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期生活于北方草原,以游牧漁獵為生,自遼代建立之后,與中原漢文化不斷交融,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契丹草原文化。遼代契丹族的衣冠服飾是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冠又是構成完整的契丹服飾文化中最具特色和必不可少的,其造型、結構、工藝等所帶來的獨特氣質與其他朝代和民族截然不同,同時,它也作為遼代金銀器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金銀器發展到了一個新的維度。本文以遼代契丹貴族在朝會、宴飲、祭祀等禮儀場合及喪葬入殮時所戴的金冠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與實物、圖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將收集到的三十七件遼代金冠實物本著整體概括和細節深入的原則進行梳理分析,結合遼代服飾制度,對其文化屬性、社會屬性和構成屬性三部分展開充分研究,最終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展開創新設計實踐。在文化和社會屬性方面,對契丹族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進行總體研究,以便通過對契丹民族的衣食住行、手工業發展、冠帽禮制、尚金的傳統、靈魂不死的生死觀及喪葬儀軌等幾個方面的了解,認知金冠在契丹民族中源起、發展和演變,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金冠在遼代社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在構成屬性方面,采用類型學的研究方法,從金冠的形制、材料、結構、紋樣及工藝等幾個方面,對歷史文獻、實物、圖像進行對比論證,整理和總結出金冠的形制特征與結構、紋樣、工藝等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運用層次分析法對遼代金冠各類式樣進行分解,形成多層次的分析結構模型,以構建判斷矩陣并獲得一致性評價指標。最終選擇分析結論中的形制特征部分,使用北方游牧民族特有的羊毛氈材料作為媒介載體,將形制特征要素應用于創新設計實踐中,以期更好的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與相互促進,進一步完善對于遼代金冠的研究。遼代金冠的研究在歷史學、社會學方面有材料補充、復制和展示傳播的意義,延伸到應用學領域,充實了遼代金冠元素在設計應用上的美學影響,對于傳統文化在現代設計上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拓展意義,創作部分也豐富了現代設計中對于民族識別方面的設計外延,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類型化設計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