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研究
【摘要】: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將文藝工作納入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和建設的總體事業,借助文藝工作載體,發揮文藝作品教育、感召和激勵人的作用,幫助人民群眾形成革命和建設事業所需的信仰、情感和意志,進而轉化為實際行動,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和黨領導文藝工作的重要方面。那么,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樣的文藝最能代表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關于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人從客觀世界中去尋找,有人從主觀世界中去尋找。無論選擇哪條路向,其回答始終脫離了現實的人及其實踐活動,因而是片面的。由于這一問題只存在于人的世界當中,所以,文藝的本質問題實質上是文藝與人的關系問題,即文藝為什么人以及如何為人的問題。換言之,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決不是由文藝本身所決定的,它來自于現實的人即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就這樣把對文藝本質的追問轉換成了社會歷史問題,將其置于人的現實社會及其歷史運動之中來考察。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藝和文藝工作置于我國和世界大勢中來審視,明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文藝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堅定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文化創新發展、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自身獨特優勢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就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要求是什么?本文認為,“以人民為中心”即是對這一問題的明確回答,這也正是習近平關于文藝和文藝工作重要論述的核心理念。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既堅持了黨關于文藝工作的人民立場,又顯示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具有強烈的問題導向和現實意義,同時還與其個人文化素養、從政經歷等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以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為研究對象,形成全文的總體框架:緒論部分主要就本選題的問題緣起、研究意義和研究現狀等內容進行了較為深入細致的文獻梳理與理論評析,明晰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并對相關概念、本研究的創新點及重難點進行了必要的闡釋。第一章主要闡述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產生的思想基礎與理論淵源。它以唯物史觀為哲學基礎,深入汲取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文藝與無產階級革命、列寧關于“藝術屬于人民”以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國共產黨人關于文藝與人民關系論述的精髓。這是全面分析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的邏輯前提。第二章主要討論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產生和形成所基于的歷史經驗、時代條件及其形成過程。這一理念不僅汲取了黨領導文藝工作的歷史經驗,而且是時代條件、個人因素等綜合作用的結果。它孕育于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萌芽于正定任上文化為民的初步實踐、發展于福建從政期間對人民“擺脫貧困”過程中文化作用的集中探索、基本形成于浙江任職期間關于建設文化大省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之中。黨的十八大之后,該理念以成熟的、完整的、系統的形式進一步深化發展。第三章主要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其他關于文藝和文化的相關論述為基本文獻依據,對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的主要內容進行了歸納,將其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以人民偉大事業需要文藝的繁榮興盛為主要內容的地位論;二是以社會主義文藝本質是人民的文藝為主要內容的本質論;三是以中國精神是人民文藝的靈魂為主要內容的靈魂論;四是以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創新論;五是以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為主要內容的組織論。第四章主要從文藝與市場、文藝與歷史、文藝與價值這三對關系討論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的問題指向及其理論貢獻。針對文藝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的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提出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等理念,為正確解決文藝與市場的矛盾關系指明了方向;針對文藝領域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習近平明確反對并堅決制止,提出“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等主張,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總體思路;針對文藝“價值觀缺失”、“去價值化”等問題,習近平提出要以中國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要求文藝在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獨特作用。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正是以當前文藝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導向,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發現、認識和分析問題,才形成了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藝理論的最新成果。第五章主要從深化文藝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推動優秀文藝走出去三個方面探討了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的實踐意義。首先,激活文藝發展和創造活力,需要深化文藝體制機制改革,才能不斷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文藝產品和服務。這其中的關鍵是改變工作思路,完成從單一的行政管理到政府、市場和社會在文化領域的協同共治的轉變。其次,建立健全現代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共享文藝發展成果。這需要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從供給側改革的角度提高文藝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精準供給,化解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最后,統籌國內國際兩個文化市場,推動優秀文藝走出去。這需要依托“一帶一路”平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結語部分對全文總體思路與邏輯脈絡進行了簡要回顧和總結,反思了當前研究尚未解決的主要問題和下一步探索的方向。在今后的學習和研究中,應進一步思考“以人民為中心”文藝理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實踐機制和演進規律,將詮釋這一理念的主要內涵和激活這一理念的實踐意義有機結合起來,在解決文藝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這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