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的審美研究
【摘要】:苗族文化是一個有著獨特的載體、歷程和印記的體系。由于苗族長期沒有文字存在,苗族古歌成為這個體系中最重要的口頭傳統,承載著苗族人建構自身文化系統與地方性知識的重任。苗族古歌包含著信仰崇拜、萬物起源、日月形成、族源遷徙、人神衍生、英雄創業、天文歷法、生活征戰、人倫風俗等豐富的文化內容與符號,構筑起苗族神秘、豐實而獨特的文化時空。本論文基于文獻的收集、整理和閱讀,在總結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中部苗族方言區的古歌為主要研究對象,選取東部苗族方言區、西部方言區的部分古歌,以及本人田野調查收集的苗族古歌為參考文本,以文藝學、美學、民族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嘗試對苗族古歌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審美研究。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界定苗族古歌的內容與分類,在分析其與苗族原始思維、神話與儀式關系的基礎上,提出“吟唱苗族古歌是一種特殊的儀式”的觀點。這種特殊的儀式呈現為歌者、吟唱方式、吟唱內容、傳承方式、演述場所、吟唱過程的儀式性展演,是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的崇拜、對祖先英雄的緬懷、對情愛喪逝的傾訴、對習俗倫理的規范的共同文化心理的表達,是傳承苗族文化信仰、規范、習俗、歷史和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苗族古歌形成獨特的審美文化的重要原因。第二,吟唱苗族古歌是苗族先民實現“人神溝通”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審美動機達成的手段。人神之間溝通的建立源于原始思維作用下形成的苗族原始信仰體系。吟唱苗族古歌的審美動機是接受神諭,為神代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處,得到神的庇護,強化共同祖先、血緣與命運的族本意識。第三,苗族古歌是這個無文字的民族實現對族群講述與教化的重要方式和內容。苗族先民通過歌唱的、樂舞伴隨的、儀式展演的、敘事與抒情中的苗族古歌唱述,實現對族群有關倫理與規范、生命存在與生命觀念、族群團結意識、愛情婚姻觀以及歷史、知識與生存技能的教化,并在這種原本以功利為目的的教化中,升華成為文學的審美訴求。第四,苗族古歌復雜多義的美學特征總體上呈現為“混沌與秩序”雜糅的特點。苗族古歌的審美想象表現為混沌的世界、混沌的人物形象、混沌的敘述三個方面。苗族古歌的美學形態表現出與中國傳統美學范疇高度統一的特質,蘊含了“中和與率性”“雄渾與沉郁”“稚拙與浪漫”三組相映成趣、互為補充的審美形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釋苗族古歌審美意識特殊性,這種特殊性首先表現為:惡劣生存環境下,渴望超自然力量的拯救,對神的情感在儀式中表現成幻化的神形,并形成最初的集體無意識——“恐懼”?!翱謶帧背尸F在苗族千百年共同的精神和現實世界中,苗族先民出于對戰爭、死亡、資源困乏的恐懼以及安全的需要而產生恐懼,深植內心的“恐懼”成就了苗族古歌動人心魄又耐人尋味的詩性氣質和和審美精神;其次,在苗族古歌中投射的審美活動中,充滿了人們對向往神圣、返回世俗的文化認同和審美意識,他們在艱苦的現實生活中深切領悟到“神圣是向往,而世俗是生活的本來面目”的人生真諦。因此,苗族古歌既有神圣的唱頌,又有生動的世俗情懷與生活情態的表達;最后,苗族古歌的審美意識從娛神最終走向了娛人,從莊重神秘、取悅神靈逐步實現了愉悅世人、表達自我的審美精神的轉向,苗人信神也信己,樂觀頑強地生存于苦難蒼涼的天地之間,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