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對聽皮層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調控
【摘要】:實驗采用電生理學和組織學方法,研究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對聽皮層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調控。實驗主要包括兩個部分:
一、聽皮層A1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誘導
本實驗采用電生理學常規胞外記錄的方法,在成年SD大鼠上,以神經元聽空間各方位的最低閾值及閾上10dB的放電脈沖數的變化為指標,在水平方位上給予動物偏離神經元最佳方位角一定角度的純音條件刺激,考察大鼠聽皮層A1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的可塑性。實驗在63只SD大鼠上進行,在聽皮層共記錄到218個對聲音刺激產生反應的神經元。對其中143個神經元的聽空間方位的可塑性進行了觀察。在所給條件刺激的方位角與該神經元最佳方位角之間相差5°、10°或15°條件下,分別觀察一定時間壓力下,這些神經元的聽空間方位的變化。結果如下:①從整體上講,非最佳方位角的純音條件刺激,可使所記錄的80%以上的神經元的最佳方位角轉移。偏離最佳方位角5°給予純音條件刺激時轉移的成功率(91.1%)最高;偏離最佳方位角10°時成功率(83.9%)較5°有所下降;偏離最佳方位角15°時成功率(25%)較低,但樣本量較少不具有統計學意義。②給予偏離最佳方位角不同角度的純音條件刺激,隨著偏離角度的增大,形成聽空間方位可塑性所需條件刺激的時程逐漸延長。給予偏離最佳方位角5°的純音條件刺激時,在形成最佳方位轉移的所有神經元中,43.1%的神經元只需條件刺激20分鐘,44.4%需30分鐘,8.3%需40分鐘。給予偏離最佳方位角
華東師范大學2(0l級碩士論文
10“的純音條件刺激時,在形成最佳方仁轉移的所有神經元中,只有12.8(冷的神
經元在聲音條件刺激20分鐘后能形成轉移,有38.3%的神經元需條件刺激30分
鐘,44.7%的神經元需40分鐘,還有4.3冷的神經元需50分鐘才能形成轉移。③
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變化并不育{持久的保持。通常在條件刺激停止后
20一60分鐘內,其最佳方位都可恢復到嫣初位置。④隨著給予條件刺激的方位角
與最佳方位角偏離角度的增大,發生雙(川轉移的神經元的比例有所下降。在25
個給予雙側條件刺激的神經元中,有8個神經元形成單側轉移,17個神經元形
成雙側轉移。其中偏離最佳方位角5。郎10個神經元中9個雙側轉移成功,1個
單側轉移成功;偏離最佳方位角10“的13個神經元中,有8個雙側轉移成功,
5個單側轉移成功;偏離最佳方位角15“的2個神經元全部單側轉移成功。上述
結果表明,一定的純音條件刺激可誘導滅鼠聽皮層Al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的可
塑性。
二、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對聽皮層A1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
可塑性的調控
采用常規電生理學和組織學方法,考察大鼠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對聽皮
層Al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調拄。結果表明:①電刺激Medial Profrontal
Cortex相關部位,可對皮層神經元的階反應產生明顯影響,并可對神經元的聽
空間方位可塑性產生易化作用,使誘導可塑性的條件刺激的時程平均由32.7分
鐘縮短到n.5分鐘,電刺激前后存在極顯著性差異(p0.001);但對可塑性維持
時間影響不明顯(P.05)。②在電刺激的部位微量注射鹽酸普魯卡因使該部位神
經元活動失活,可取消Medial Prefrontai Cortex對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易
化效應。并發現,使聽空間最佳方位角發生轉移所需要的條件刺激時程明顯延長,
平均由26分鐘增加到38分鐘,有極顯著性差異(p0.001);可塑性維持時間在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失活后略有縮短,可塑性維持的平均時間由28.4分鐘減
少到23.6分鐘,存在顯著性差異(p0.)5),說明在正常情況下,就存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對Al區神經元聽空間方位可塑性的下行易化效應。③采用H卿
逆行追蹤的組織形態學方法,觀察到,莊Medial Prefrontal cortex注射HRP時,
可在初級聽皮層觀察到一些標記神經元,提示,初級聽皮層與Media1P二frontal
Cortex可能存在直接或間接的纖維投牙關系。
|
|
|
|
1 |
張慧榮;楊持;;不同生境條件下羊草種群構件的可塑性變化[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
2 |
董紅心,吳良芳;貓部分去傳入脊髓Ⅱ板層內突觸性終末的可塑性變化-電鏡定量研究[J];解剖學雜志;1995年01期 |
3 |
龔云;一次性電擊引起大鼠腦內突觸結構可塑性變化的定量觀察[J];動物學雜志;2000年01期 |
4 |
景玉宏!730000,馮慎遠!730000;記憶及其機制探討[J];蘭州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
5 |
;復旦大學神經生物學研究所[J];世界科學;2003年03期 |
6 |
陶文琴,肖鵬,許世彤,胡學軍,區英琦;學習過程中MF-CA3與PP-CA3突觸傳遞效應的變化[J];生理學報;1996年05期 |
7 |
陳麗芳;衰老腦的可塑性研究[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1996年02期 |
8 |
李澎濤,陶之理;周圍神經再生研究的哲學思考[J];醫學與哲學;1997年07期 |
9 |
時利德,蔡葵,趙曉萍,滕國璽;正常年輕大鼠穿通路-海馬齒狀回突觸功能可塑性的在體電生理觀察[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
10 |
宿寶貴,許鹿希;大鼠海馬結構在學習記憶活動時的細胞形態學可塑性研究[J];解剖學雜志;1999年02期 |
11 |
宿寶貴,許鹿希;大鼠海馬結構在空間辨別性學習記憶時的突觸形態可塑性的定量研究[J];解剖學研究;2000年01期 |
12 |
雷萬龍,袁群芳,張懷波,姚志彬;腦缺血性半影區膠質細胞和神經元重組的形態學觀察[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
13 |
王艷紅,王珂,邢福;匍匐莖草本植物形態可塑性、整合作用與覓食行為研究進展[J];生態學雜志;2005年01期 |
14 |
楊持,葉波,張慧榮;不同生境條件下羊草構件及羊草種群無性系分化[J];內蒙古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3期 |
15 |
郭丹!210099,陳琳!210099;長時程突觸增強現象的研究進展[J];臨床軍醫雜志;1996年02期 |
16 |
吳飛健
,吳政星;動物學習與記憶的神經機制[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5期 |
17 |
龍雙漣,吳良芳,保天然;部分去背根傳入貓脊髓Ⅱ板層神經生長因子的免疫組化研究[J];神經解剖學雜志;1997年04期 |
18 |
章子貴,杜紅燕,姜建明,吳馥梅;衰老過程中小鼠學習記憶與腦內突觸結構參數變化的相關性[J];神經解剖學雜志;1998年02期 |
19 |
吳建中,K.Zilles;切斷面神經后大鼠面神經核內5-HT_2、M_2和α_1-腎上腺素能受體的變化[J];華北煤炭醫學院學報;1999年06期 |
20 |
左明雪;成年鳥類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J];生物學通報;199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