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馬魚三個母源因子的表達及功能研究
【摘要】:
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是多細胞生物體中生殖細胞的祖先,同時也是研究細胞遷移的一個重要的模型。在果蠅、線蟲和小鼠等物種中,nanos在PGCs遷移過程中發揮作用,干涉該基因后,PGCs的遷移不正常。盡管Nanos蛋白在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的PGCs的遷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在斑馬魚中,Nanos如何調節PCGs的遷移的分子機制目前還不清楚。為了探討這一問題,我們以全長的Nanos為誘餌蛋白,通過酵母雙雜交系統篩選了一個新的與Nanos相互作用的蛋白,即肌球蛋白輕鏈2(Myosin light chain II, Mylz2); Nanos的鋅指結構域和C末端的14個氨基酸殘基是Nanos-Mylz2相互作用所必需,缺少這兩個部分中的任何一個,Nanos都不能與Mylz2相互作用。采用免疫共沉淀和GST pull-down方法,在體內、外證明了Nanos蛋白與Mylz2蛋白能形成一個穩定的復合體。用Mylz2磷酸化的抗體檢測,進一步證明了Nanos在人的293T細胞中下調Mylz2蛋白的磷酸化。結果分析Nanos可能通過調控Mylz2的磷酸化來調節斑馬魚PGCs的發育和遷移。
Pumilio和Nanos相互作用最早在果蠅中發現,其功能是調控胚胎的背、腹軸形成。隨后研究同樣發現,人的Pumilio2與Nanos的同源蛋白Nanos 1相互作用,在生殖細胞的發育和維持中發揮作用。在斑馬魚中,pumilio2的研究未見報道。本文通過序列比對,在斑馬魚EST數據庫中,發現了一個與pumilio2同源的EST序列。采用3’和5’末端快速擴增cDNA (RACE)方法,從斑馬魚卵巢中獲得了該基因的cDNA;通過測序和分析,該基因與pumilio2同源,因此命名為pum-like。斑馬魚pum-like的cDNA含有3861個堿基,編碼1106個氨基酸,通過與斑馬魚基因組數據庫比對,發現其定位于第25號染色體上,含有21個外顯子和20個內含子。同時將斑馬魚pum-like與人、果蠅等物種pumilio基因進行比對構建進化樹,結果表明,pum-like與其他物種pumilio2的同源性高于pumiliol。Pum-like的C端含有pumilio基因家族的5個PUF (Pumilio-family RNA binding repeat)結構域。免疫組織化學顯示,Pum-like在卵母細胞中進行表達。整胚原位雜交結果證明,pum-like mRNA在2細胞和4細胞的分裂溝中表達,隨著胚胎發育,其mRNA主要集中在腦和神經管中。因此,我們推測pum-like可能參與早期胚胎的細胞分裂,并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形成有關。
卵黃膜是位于卵母細胞外的一層膜結構,在動物的受精和胚胎發育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NCBI的數據庫和電子差減雜交的方法,在GeneBank斑馬魚卵巢的cDNA文庫中獲得一條EST序列(XM_001340234.1);利用其EST序列,進行3’、5’RACE,獲得該基因的cDNA全長;通過PCR和測序驗證該基因的cDNA全長為2720bp,它編碼761個氨基酸。通過蛋白比對,發現該蛋白與已知的卵黃膜蛋白沒有同源性,因此我們認為它是一個新的卵黃膜蛋白,命名為斑馬魚卵黃膜蛋白zvep (zebrafish vitelline envelope protein)。通過RT-PCR和western blot檢測,zvep在卵巢和腦中表達,在其他組織中不表達。采用組織原位雜交和免疫組織化學證明zvep mRNA在卵母細胞的Ⅰ期,Ⅱ期,Ⅲ期轉錄,蛋白在Ⅲ期卵母細胞的卵黃膜上特異性的表達(陽性信號為2條細線)。以上結果表明,ZVEP在早期卵母細胞中合成,是卵黃膜中的一個新成員,在卵黃膜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
|
|
1 |
李陽,張清敏,戴樹桂;涕滅威及其復合污染對斑馬魚胚胎DNA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03年06期 |
2 |
鄭敏,朱琳;五氯酚對斑馬魚胚胎的毒性效應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5年10期 |
3 |
耿波;曹頂臣;孫效文;歐陽紅生;;斑馬魚-新型的實驗動物[J];水產學雜志;2006年02期 |
4 |
李俊霞;;葡萄糖溶液對斑馬魚胚胎發育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19期 |
5 |
王燕;陳立志;劉曉穎;馮二凱;姚志利;;以斑馬魚為模式動物的病原微生物感染模型的研究進展[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S1期 |
6 |
卜紀雯;馬軍;;斑馬魚重要基因對心臟發育關鍵環節的調控[J];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14期 |
7 |
趙向忠;劉明;丁麗麗;吳寧;林秀坤;;斑馬魚p53基因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其在大腸桿菌中的表達[J];湖北農業科學;2010年03期 |
8 |
孫桂金;潘杰;劉可春;王雪;王思鋒;;斑馬魚不同發育時期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基因表達的實時定量PCR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年16期 |
9 |
聶芳紅;劉連平;陳進軍;林紅英;楊蓉;謝英明;;二噁英類化合物對斑馬魚CYP1 A毒理作用的研究新進展[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
10 |
趙向忠;劉明;丁麗麗;吳寧;林秀坤;;帶組氨酸標簽的斑馬魚p53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及表達鑒定[J];生物技術通報;2010年08期 |
11 |
孫桂金;潘杰;劉可春;王雪;王思鋒;;苯硫脲對斑馬魚黑色素生成及早期發育的影響[J];水產科學;2011年07期 |
12 |
于永利;楊景峰;巴雅斯胡;王思珍;趙寶全;董武;;高殘留農藥福美雙對斑馬魚胚胎脊索的特異性影響[J];環境科學研究;2011年11期 |
13 |
周宇,于紅霞,丁翔,王連生,魏鐘波,朱琳,史淑潔;氯代苯類有機污染物對斑馬魚胚胎聯合毒性效應的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3年03期 |
14 |
劉在平;張松林;;城市污水對斑馬魚胚胎的影響[J];生態環境學報;2010年12期 |
15 |
牛榮麗;梁麗英;;整體原位雜交法研究斑馬魚(Danio rerio)胚胎發育過程中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達[J];海洋與湖沼;2011年01期 |
16 |
逯娟;李鳳超;穆淑梅;康現江;王殿賀;;莠去津對斑馬魚胚胎發育及幼魚成活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年02期 |
17 |
謝松;王佳;葉正芳;盧勝濤;郭華;;三硝基甲苯對斑馬魚半致死濃度和致畸率的測定[J];綠色科技;2010年12期 |
18 |
Abu Shufian Ishtiaq Ahmed;于力群;朱作言;孫永華;;生長激素受體信號相關因子在斑馬魚中的比較表達分析及GHR信號通路體內研究模型的建立(英文)[J];水生生物學報;2011年05期 |
19 |
金紅建,邵健忠,項黎新;表達序列標簽數據庫搜索克隆斑馬魚QM基因及其數字化差異顯示分析[J];水產學報;2005年05期 |
20 |
焦爽;盧玲;李筠;段存明;;斑馬魚類胰島素生長因子信號途徑及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國際病理科學與臨床雜志;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