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政教思想研究
【摘要】:郭嵩燾,晚清知名政治家、思想家。他既有傳統士大夫的身份意識,又有當時國人鮮有的現代觀念,故而,反映在他的政教思想與作為上,便有了開時代風氣之先的特質。郭嵩燾在國運交困之際,被清政府派為首任駐外公使,這是其思想形成的重大契機。郭氏著名的“政教為本”思想,也以出使英法為界,呈現出前后相連又有所區別的兩個階段。出使之前的“朝廷政教為本”說,已經有了紀綱法度和人心風俗的思想內涵;出使之后的“紀綱法度和人心風俗為本”說,因汲取西方政教風俗的合理成分而多有突破和發展。郭嵩燾畢生追求重建三代之治的王道秩序。這是基于他對三代之治所體現的“天下為公”思想和秩序的高度信仰。郭氏“公天下”的制度構想,極富近代色彩,即學習借鑒現代西方的政治體制。他所理解的“公天下”,一端是“公其政”,另一端是“公其利”。他提出了“利天下”的各項具體措施,如務求便民的行政制度,以通商為經國大政的經濟制度,維持國體保護人民的外交制度等。這在洋務時期的知識界和思想界,是十分可貴的思想火花,在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不宜忽視的重要地位?!肮煜隆钡膶崿F,離不開個體與群體的道德認知,故郭嵩燾提出了“人心風俗為本”的思想主張。郭氏認為,社會道德的建立,離不開道德、學術、政治三者的良性互動。道德是核心內涵,學術是理論基石,政治是根本手段。道德、學術、政治三位一體,互為表里,可謂是道學政相統一的儒學傳統的近代體現。在具體的教育改革思路上,郭氏也歸心“三代”,認為應繼承“三代學校之制”,并取法西洋“學仕兩途相倚”的學校制度。這寄托了他回向三代的理想,又蘊含著借鑒西方富強之道及其學校制度的現實指向。郭嵩燾的政教思想不僅有具體的制度構想,還有深層次的道論依據?!暗婪钦\不立、非幾不行”的哲學觀點,高揚了人在天人關系中的主體地位和價值。一方面,誠與幾對于天人之道的確立和實現具有關鍵意義;另一方面,誠與幾對于公天下、利天下等政教觀念與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也具有關鍵意義。由此,郭氏頗具特色的誠論和幾論,構成了其道論與政教思想的連接紐帶或溝通中介。相應地,郭嵩燾的政教思想也有其獨特的方法論依據,即通觀古今理勢之變和審量天下人心之平的歷史主義方法,參證中外的比較方法,以及實事求是的哲學方法,這就為近代中國人思考如何向西方學習的時代難題提供了思想方法。綜合地看,郭嵩燾的學術研究和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各種傳播途徑,對晚清政治文化轉型產生了不宜低估的影響。但在郭氏試圖應對晚清政教困境的過程中,又面臨著新的思想困境和社會困境。郭嵩燾作為挽瀾者,卻被浪潮席卷而去,而政治文化轉型仍是晚清時代留給后人的歷史課題??傊?郭嵩燾繼承了中國傳統政教思想,并汲取了西方政教觀念,形成了頗具時代特質的政教思想,從而開啟了政治文化近代轉型的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