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測算及政策模擬研究
【摘要】:自1994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以來,環保和減排成為全球的關注焦點,這促進了碳金融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各國政府也越來越重視碳金融市場的建設。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凸顯,碳金融市場的統一和進一步發展對于我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國家發改委正式出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這標志著全國碳金融市場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我國碳金融市場每個試點地區運行狀況如何?與國外成熟市場是否存在差距?碳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到底是高是低?每個試點地區之間差異在哪?又是什么影響因素造成了這些差異?這些都是值得關注和重點研究的主要問題。從介紹全球碳金融市場誕生的背景入手,在梳理關于碳金融市場、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和碳金融市場政策模擬的相關研究基礎上,首先對碳金融市場的運行狀況和機制進行國際比較及分析,然后對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進行模型構建和測算,最后進一步開展影響因素分析和政策模擬研究,以期為提升我國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提供決策參考。介紹全文的研究意義和思路,并進行了相關文獻述評。在介紹碳金融市場的研究背景及意義,并對研究范圍進行界定后,從碳金融市場內涵、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測算和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政策模擬三個方面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創新點。界定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相關內涵。界定了碳金融市場運行的參與者和產品,闡述了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構成和各部分作用機制,同時對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測算的相關理論進行了論述。比較國內外碳金融市場的交易體系和運行機制。從交易體系的覆蓋范圍、運作方式和監管機制來看,歐盟ETS較為成熟,而我國碳金融市場卻仍需進一步健全;從定價機制來看,歐盟ETS主要用市場內排放配額的供需關系進行定價,我國是用CDM項目和CERS來定價;從運行機制來看,我國試點的7家碳排放權交易地區的碳價有效性和穩定性狀況并不理想,資源配置效率較低。構建我國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評價體系并進行了測算。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和碳金融市場交易的特點,利用投入-產出模式的流程,嵌套分配-運行-管理的投入指標和包含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穩定的碳金融市場產出指標,同時增設一個考慮制度因素的指標體系。在進行指標預處理和評價體系有效性檢驗后,分別從投入效率、產出效率、綜合效率和是否剔除制度化因素的前后效率進行結果測算。從測算結果來看,碳金融市場投入效率和產出效率呈現高度一致性,兩者的得分高低與試點設立時間的先后順序存在一定關聯性,而與所在區域位置以及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無顯著相關性。此外,制度因素對于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也有一定的影響。分析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指數并開發了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熱力圖軟件。根據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投入維度、產出維度以及綜合維度的測算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廣東無論在碳金融投入效率、產出效率還是總指數層面均一枝獨秀,處于高效率的等級,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處于第二梯隊,重慶和湖北則處于第三梯隊。同時,外部制度因素對于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高低也存在一定影響。最后利用C++和EXCEL軟件實現了全國各碳金融交易試點地區市場運行效率的可視化,有利于實踐決策和實時監控。開展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影響因素分析。從碳金融市場監管的目標與有效性入手,基于主動監管的碳信息披露和基于被動監管的事件沖擊對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測算和分析。主動監管因素中,企業員工數量、行業屬性、是否海外IPO與碳信息披露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被動監管因素中,盡管碳金融政策的實施沒有減少能耗,但卻顯著降低了能耗增長率,并提高了GDP的增速。建立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政策模擬仿真模型。根據我國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測算結果和影響因素的分析,借助系統動力學模型,建立影響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流程圖和系統動力學模型,選取六類政策探討其對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影響效應,發現一線城市影響其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主要是企業治理和碳排交易制度,而后期建立的碳金融市場則主要受到信息披露的制約。同時,諸如天津、重慶和湖北在經濟發展上落后于一線城市,因此,經濟發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會約束其碳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提出提高我國碳金融市場運行效率的政策建議。從營造碳金融市場良好環境、完善碳金融市場構成要素、提高碳金融市場主體參與能力和加強碳金融市場信息披露及監管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政策建議,以望能進一步提高碳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