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的文化生態研究
【摘要】:全球化的發展速度太快,快到連我們都還沒有去仔細加以研究,很多原生態文化就已經流失殆盡了。我國各個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如今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無論是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都已經被遺忘了。面對這樣的困境,需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去思考苗族服飾文化的生存問題。需要去思考怎樣才能更好地推動苗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黔東南苗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生態倫理和審美觀等都深深地根植在他們豐富的文化土壤之中。其服飾文化的特殊性和其發展的延續性也是獨樹一幟的。究其原因,也是源自于服飾在其演化過程中與黔東南特殊的自然生態、精神生態和社會生態的和諧共處的關系,這也是一種良性共生的文化生態關系。要去做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的研究,如果不了解服飾文化生態系統的運行機制,是沒有辦法研究下去的。也就談不上傳承和發展,更不用說是保護了。如果說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于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那么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生態的平衡則是維持苗族文化自覺的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內容基于民族生態與審美的范疇,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并依據民族學、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生態美學、生命哲學的相關理論來對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進行分析和研究。將服飾文化納入到一種以個體生命為基點的三重生命理論(人具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會生命)視野中去關照,將非常有利于充分認識和協調人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關系。文化生態中的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首先體現出的是他們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共處,服飾這種與人體如影隨形的裝飾表達的實質就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服飾所表達的各種文化符號與他們的日常生活、精神寄托以及情感訴求有著良好的生態關系,與其他民族和族群內的文化也是一種互為關系的生態關系;最后,苗族內外的各種關系的劃分也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服飾來完成的,并通過鼓社等苗族生態制度加以完善,這也就是服飾在社會生態上的重要意義。如果說黔東南的自然生態是苗族人生存的前提條件,那么構筑在文化生態上的民族精神則是維系著他們整個民族發展的血脈。要解決人與自然的對立,就需要保持民族精神的自覺發展,當然就需要合理的文化生態觀加以引導。無論我們是從黔東南的“衣食住”中去發現他們文化中完整的生態群落,比如服飾文化中的圖騰崇拜、生態工藝、圖案中的生態表達、民居建筑的材料和布局等亦有著生態因子;還是在黔東南苗族的人生禮儀中,去發現他們的生命意識和觀念的外化共筑成的文化生態空間。無不都是他們文化發展和交流的不竭源泉。人類不僅是具有生物生命的個體,同時也是文化積淀的產物。黔東南的民俗文化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的互動,文化的差異和變遷也是他們適應環境而作出的調整和選擇。因此,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基礎,所以去正確認識黔東南苗族女性服飾文化生態就是一種最好的保護。黔東南苗族,千百年來沿襲著祖先遺留下來的服飾裝扮的習俗,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服飾文化。黔東南苗族服飾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在群山之巔閃耀。獨特的服飾文化生態,呈現了多姿多彩的文化多元格局。為此,借助于文化生態學的動態平衡的原理,為黔東南苗族服飾在新時代下得以保護、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誠然,因為研究能力和時間所限,論文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這也將是今后努力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