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陜北地名文化景觀時空特征分析
【摘要】:地名作為地理學中的重要符號之一,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接或間接體現區域的人文屬性,更是與自然環境關聯,一起體現著區域人地關系。陜北地區作為中國黃土高原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以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同時也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通過對陜北地區地名文化景觀的研究,既可以發現其中的命名規律和歷史文化內涵,又能了解地名文化景觀的形成以及與自然環境和人文要素的關系。這可以為今后陜北地區傳承豐厚的地名文化遺產、實施地名的命名與保護提供參考,也可以豐富全國的地名研究工作。本研究以中國1:10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中陜北地區的鄉鎮地名為研究對象,結合榆林市和延安市各區市縣地名志和地方志及相關文獻,對464個陜北鄉鎮地名采用文獻研究法對地名的語源來歷和時間進行梳理,并按類別進行分類分析。結合數字高程數據、坡度數據和坡向數據等,采用統計分析法、空間分析法的核密度分析法、以移動搜索法的點距離運算的空間平滑法及重心模型法綜合分析該地區地名的文化景觀及時空特征。得出的研究結論如下:(1)陜北地名文化體現了該區域獨特的地形地貌和水文環境。地名中既有常見的山、峪、崖等地名用字,又有帶有地域特色的塬、梁、峁、塔等地名用字。既有常見的河、湖用字,又有川、澗、渠、泉等將水文要素細化做地名的用法。(2)陜北地名數量受政治軍事的影響較深。陜北地區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紛爭,在不同朝代紛紛修筑長城、堡寨和驛站,尤其是明朝時期建造的軍事城堡很多都成為了現在的鄉鎮名稱,奠定了鄉鎮地名的發展基礎。清朝時期朝廷又積極鼓勵內地移民,促進了陜北地區的城鎮發展。(3)陜北地名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多元性。陜北地區是中原農耕文明和西北游牧文明的過渡地帶,各民族在這里互相融合,留下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地名,很多現在仍在沿用。該地區又是薩滿教、佛教和道教聚集的地方,民間信仰在此融合,體現了當地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4)陜北地名的空間分布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和不均衡性。陜北中東部地名密度較高,尤其集中在佳縣、綏德縣、米脂縣和吳堡縣區域。對密度較高的地區的地理要素進行分析,該區域所處位置高程較低,坡向多為陽坡和半陽坡,坡度也較緩,均有利于居民的生產生活,同時參考陜北地區水系圖,這些地區又都位于河流的交匯處,水資源條件較為豐富。(5)通過將GIS的空間分析方法應用在地名文化景觀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定量的分析方法和GIS技術結合能夠在文化景觀的研究中發揮空間顯示、空間分析和精準嚴謹的優勢,既可以促進學科交叉融合,也可以推廣GIS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