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巴在附子炮制過程中的作用研究
【摘要】:中藥附子是烏頭的子根加工品,被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和“補命門真火第一要藥”,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附子的應用歷史悠久,兼具非凡的藥效與毒性。附子中的雙酯型生物堿具有強烈的心臟毒性和神經毒性,一直為臨床應用所忌憚,因此附子入藥前須進行加工炮制,以達到減毒存效的目的。盡管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加工手段的添新,但目前依舊以膽巴浸泡為附子加工的基礎。附子浸膽歷史悠久,截止目前附子加工中尚無統一的浸膽標準,膽巴在附子加工中的確切作用尚無系統深入地研究與報道。附子采收后極易腐爛,膽巴浸泡對附子有防腐作用,同時,浸膽附子的外觀與色澤優于無膽浸泡的附子。亦有報道指出附子浸膽工藝不當,易使附子中的有效成分大量流失,還存在退膽不盡和人為增膽的危險,影響后續附子的用藥安全,因此建議附子炮制中盡量避免膽巴的使用?;诖?本論文從“形”和“效”兩方面對膽巴在附子炮制中的應用進行深入探究,旨在為附子的合理化加工提供依據。并嘗試開發新型的無膽附片,為附子的無膽化加工提供參考工藝。主要研究內容及結果如下:1.膽巴對附子的固形作用。本實驗以在10%、20%、30%、40%和50%濃度膽巴浸泡的附子為材料,采用質地多面分析法(TPA)測定其硬度、彈性和致密性,觀察附子的微觀細胞形態。結果表明,在質構屬性方面,20-30%膽巴浸泡的附子的硬度保持穩定,30%膽巴浸泡的附子的彈性保持穩定,10-30%膽巴浸泡的附子的致密度保持穩定。比較附子鮮切片與浸泡20 d各處理組的顯微結構和飲片形態發現,10-30%膽巴處理組的鮮切片外形較好,且細胞形態飽滿,20-30%膽巴浸泡的飲片形態符合藥典標準。說明膽巴浸泡可對附子起到固形作用,最優濃度是20-30%。2.膽巴濃度和浸泡時間對附子中有效成分的影響。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和苯酚-硫酸法分別對膽制附子的六種生物堿及多糖含量進行檢測,并對其效毒比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10%膽巴浸泡7-9 d內可使附子的效毒比和生物堿總量維持在較高水平,但浸膽后附子中的多糖流失較多。3.膽巴對附子的防腐作用。利用平板菌落計數法對膽巴在附子加工中的防腐作用進行驗證。結果顯示,膽巴浸泡至第12d可對附子起到明顯的抑菌作用,且隨浸膽時間的延長,附子內的細菌數量持續降低。說明膽巴浸泡附子具有防腐作用。4.基于離子色譜法對附子飲片中殘留離子的測定。采用陽離子色譜法對附子浸膽過程中的Na+、K+、Mg2+、Ca2+含量進行檢測與分析。結果顯示,在膽巴浸泡20d周期內,附子中累積的四種主要離子成分Na+、Mg2+、Ca2+、K+含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Mg2+和K+在浸泡周期內呈現逐漸下降趨勢,而Na+和Ca2+隨著浸泡時間的延長而逐漸累積,Ca2+在膽巴溶液中含量最高為869.292mg.L-1(34.77%),對附子中離子積累的影響最大。浸膽20 d的附子Ca2+含量從最初的1.362mg·L-1(0.05%)增加至10.466mg·L-1(0.42%)。該方法便捷、快速、結果穩定,可用于浸膽后附子中殘留離子的測定與分析。5.基于回陽四逆湯的新型無膽附片加工工藝探究。在傳統中醫驗方四逆湯的基礎上建立新型附片炮制工藝,探究不同生物酶的比例和用量、甘草與干姜的用量和蒸制時間對附片生物堿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新鮮附子炮制過程中,加入0.2 g混合酶(果膠酶:纖維素酶=1:2)處理后,使用甘草和干姜(1:2)的混合粉均勻掛粉后進行高壓蒸制40 min,得到效毒比最高的新型附片。該新型附片的苯甲酰新烏頭原堿含量可達0.035%,雙酯型生物堿總量低至0.010%。綜上所述,10%膽巴浸泡附子7-9d不僅可以減毒增效,還起到明顯的抑菌作用,同時避免了金屬離子Ca2+的過量累積。20-30%濃度是對附子起到固形作用的最佳膽巴濃度,所得飲片片型較好,呈現半透明狀并帶有油亮光澤。在四逆湯基礎上優化加工所得新型無膽附片,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并且避免了膽巴浸泡過程,是一種綠色安全的新型附片。